白菜價的三四線樓市,泡沫比北上廣深大
來源:發布時間:2023-02-03 09:15
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關不羽
2023年,房地產重回“支柱產業”行列,又打開了想象的空間。
“樂觀派”的理由是三大利好:政策放寬、經濟復蘇和貨幣寬松。尤其是貨幣寬松的預期如此強烈,以至于有人預言超一線的房價今年還能漲個二到三成,“每平30萬可期”。
真讓人感嘆“今夕何夕,見此良人”。
01
滯脹是新風險
“一直放水一直漲”的錯覺,還在經濟高速增長期的舊夢中。要是印鈔就能高樓平地起,那全世界到處都是“宇宙中心”了。
高通脹、高增長、高房價的“三高”已經是老黃歷了,目前主要風險不是通脹,而是滯脹。
1月17日,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稱:
當前國際環境仍然在復雜演變,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在趨緩,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,世界經濟可能面臨滯脹局面。
全球同此寒涼,誰能獨善其身?所謂滯脹,即停滯性通脹。貨幣發行量增長,但是各項經濟指標停滯。
貨幣好比是液壓泵里的油,泵的動力不足,加了很多油。一開始效果不錯,動力上來了??墒羌恿藥谆睾?,發現加油也沒動力了。一種可能是油加多了,漏掉了。
還有一種可能是這個泵本來就有毛病,靠加油能掩蓋住了,拖到毛病越來越大,再加油也不行了。
圖/圖蟲創意
長期通脹導致滯脹的原理也類似。貨幣注水積累了大量無效資產,就是油漏掉了。
靠貨幣注水拉動經濟增長,是給結構性問題開出了流動性的藥方,拖延了經濟結構性問題的解決,無效資產的堆積甚至加劇了結構性問題,對應的是泵壞掉了的那種情況。
中國大規模寬松貨幣政策始于2008年的四萬億大基建,此后的八萬億、十二萬億,貨幣刺激政策力度逐輪增大,房價隨之節節攀升。因此,“放水漲房價”的觀念根深蒂固。
然而,世上哪有一直放水一直漲的好事?高通脹高增速下的樓市表現,并不適用于滯脹。
經濟滯脹的樓市表現可以參考日本,主要特征是分化。
02
樓市分化后的表現
上世紀90年代初,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直接沖擊樓市,房價大跌,東京大阪房價“腰斬”,很多中小城市的房價則跌到了腳后跟。
此后日本經濟以債務貨幣化的方式開啟滯脹模式,房價的區域分化顯著。東京大阪的房價經過十幾年的緩慢攀升,回到了泡沫高峰時期的80%左右,但是成交量急劇萎縮。而大部分中小城市則是房價躺平,成交量躺得更平。
如果中國經濟也進入滯脹,樓市區域分化加劇的情況也會類似。與東京、大阪同一生態位的超一線城市,最終可能會進入價高量低的狀態。這在微觀經濟也可以合理解釋。
中國超一線城市不僅具備經濟優勢,同時還具備日本大都市不可比擬的政治地位,公共服務水平和其他地域的優勢差距更大,經濟機遇更為富集。這些構成了“宇宙中心”的房價基本支撐。
但是,大漲也是不可能的。政策放寬、經濟復蘇的利好因素,很難期待長期化,不可高估。
圖/圖蟲創意
參考其他主要世界經濟體的后疫情經濟,反彈的力度和持續時間均低于預期,疫情期間各國央媽搞超寬松貨幣政策造成的經濟內傷超乎想象。
至于政策利好,效果也是有限。政策鼓勵購房,也不可能“按著牛吃草”。個人購房最重要的經濟考量,是收入增長預期。沒有就業穩定和收入增長的穩定預期,誰敢背二三十年的按揭呢?
經濟增速放緩,經濟活力下降,居民失去收入增長預期。房子這樣的“大物件”就很難流通,勢必造成成交量下降,也就失去了價格快速上升的動力。
那么,日本進入滯脹期之前的“主動戳泡沫”會不會在2023年的中國重演,以至于大城市房價腰斬呢?
這種可能性也不大。
日本當年泡沫經濟崩潰本來也不是“主動戳破泡沫”,而是官僚部門政策不協調的結果,是大幅升息迎頭撞上房地產稅的車禍現場。有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在前,此后各國都避免出現這樣的政策失誤。目前,我國政府的政策定調穩樓市的定調是清晰的。
因此,2023年中國超一線城市的房價可能會有一些市場波動,漲漲跌跌都有可能,但是幅度不會很大。大漲兩三成的美夢還是早醒早好。
03
樓市的高風險區
比起超一線的“宇宙中心”房價,更值得憂慮的是三線以下的樓市。那些地區的房子是白菜價,卻是泡沫的高風險區。
社會大眾對資產泡沫普遍存在“價格誤解”,總是以為價格高低是衡量泡沫的指標,實則不然。
泡沫是價格和價值的背離,反映在市場層面就是名義價格和真實交易價格的背離。
500元一克的黃金沒泡沫,但是標價50塊錢一把的小蔥,泡沫含量爆表?!苞Q崗們”上一輪棚改帶動起來的房地產熱,就是50塊錢一把的小蔥。這些才是中國樓市的隱藏雷點。
判斷泡沫風險的大小,還要考慮存量規模。比如說,上海市中心老洋房動輒上億,但是總共也就那么一兩百棟,掛牌的只有一兩棟,有足夠的稀缺性。而三線以下的“草根盤”,單價雖低,盤子卻不小,嚴重過剩。
比如,去年石門縣縣委書記鼓勵公務員買房,“買了一套買兩套,買了兩套買三套,買了三套買四套”的雷人雷語背后,就是過剩的房子。
圖/網絡
石門縣50余萬人口,在售樓盤多達二十多個。2021年全年,竣工住宅35.13萬平方米,增長173.9%。而商品房銷售面積58.25萬平方米,下降13.2%。
就這房地產規模、增長速度和銷售速度的夸張差距,難怪要號召“買了三套買四套”。四套都嫌少,七八套才行。賣不完的存量,石門縣的樓市泡沫含量有多高?
上一輪房地產下沉熱潮,“激活”了很多地區的房地產,熱火朝天的景象卻是自拉自唱的“土地金融游戲”。
比如,城投債處置被圍觀的遵義市,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是市屬國有企業的遵義市投資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。2021年數據顯示,這家城投公司累計土地儲備超4400畝,號稱總資產高達670億元。
遵義市的開發商排名靠前的,幾乎都是省內企業。這種地方政府主導的“土地流轉內循環”搞出來的樓市,能有多少價值支撐,可想而知。
總之,上一輪房地產下沉式開發的特點是:大量資金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涌入,不顧當地市場的實際需求,大規模集中開發。在開發階段完成了資金的金融閉環,但是市場銷售卻閉不了環。
這些嚴重過剩的房子,不管建完沒建完,或多或少都是經濟意義的爛尾樓。
▲遵義市新蒲新區(圖/圖蟲創意)
2023年,這些過剩的房子,將何去何從?
地方政府托市,指望不上。即便地方公務員“買了一套買兩套,買了兩套買三套,買了三套買四套”,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。
因為地方財政因債務壓力吃緊,地方公務員的收入勢必受到影響,一套靠積蓄,二套三套靠按揭,拿什么還呢?
財政脆弱、靠轉移支付的地方折騰出的樓市,大概率就是泡沫堆。財政脆弱,多半本地經濟不振,所謂樓市,本來就沒有真正的“市”。
因此,就算地方政府有心托市,也難以回天。即便靠政府指導價等行政干預手段強行鎖住名義價格,也很難徹底解決背后的債務危機。單單靠行政干預,總有捂不住蓋子的那一天。
04
2023年中國樓市注定不平靜
總之,中國樓市的2023年注定是不平靜的。到底是暗潮涌動,還是驚濤駭浪,政策調理的技術因素會起一定作用。
但是,從“政策市”回歸正常市場的大勢不可阻擋,“政策信仰”、“貨幣信仰”支撐的“房價永遠漲”難以為繼。
那些經濟薄弱、寅吃卯糧的地區,本不具備房地產大發展的基礎條件,拔苗助長的“催肥”不可持續。當初怎么注水的,連本帶息都會還出來。
圖/圖蟲創意
中國超一線、強一線城市也不能高枕無憂。樓市的健康度歸根結底取決于市場供需關系,經濟表現不佳,樓市也走不遠。如果大城市不能盡快恢復經濟活力,那么房價的市場支撐也很難持久。
日本人均GDP接近4萬美元,有長期耗著的本錢。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人均GDP僅為2.7萬美元左右,差距還是很明顯的。
因此,2023年對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而言,是經濟發力的關鍵窗口期。再不拼經濟,樓市的“大城市信仰”將是下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。